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王氏伸筋胶囊正品 购买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虚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常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王氏伸筋壮骨胶囊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曼演变为佛道交品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1906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王氏伸筋壮骨胶囊店铺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节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男不拜月】
民俗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就是说男子不祭拜月亮,女子不祭拜灶王爷。
《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在古代,人们称太阳为“太阳”,月亮为“太阴”,并将其赋予人格化的太阳星君和太阴星君。
太阴作为女性神祇,所以在“男女有别”的古代,人们认为:男人拜月,不合礼数,有不便之嫌。
实则,在中秋节形成之初,拜月的仪式是男女具拜的。
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男子希望“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即为“蟾宫折桂”之意,寓为应考得中。
女子则希望“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正是七夕求技巧,秋夕求颜值~~
但到了明清之后,拜月的风俗发生了较重大的变化,男子拜月的行为逐渐减少。主要在于明清之后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男女之别较前朝管控加强很多,男女的行为出现分流的趋势。而月亮作为“太阴”的象征,男性逐渐退出了拜月的舞台。
但“男不拜月”的禁忌也仅限于民间。官方秋分祭月的时候,皇帝每三年(丑、辰、未、戌)需要亲自参加祭奠,而且不能让任何人代替。
所以“男不拜月”的禁忌更多的是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
伸筋壮骨胶囊多少钱一盒 【拜月禁忌】
除了上述“男不拜月”外,还有一些民俗禁忌需要大家注意。
身体弱、体质差的人忌赏月
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赏月。特别是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
失意、运势弱的人忌赏月
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诸事不顺心的人,也不宜赏月。
上述情况主要是民俗认为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阴气最重,上述这些人已然在身体或心理上阴胜阳衰,更不要再接触阴气过重的事物。赏月不但不会有所增益,还可能将身体或心理上的阴霾更重一层。
刚搬家还没有“闹房”的人忌赏月
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
在古代,搬家和现今社会有些区别,古时人的流动性相对现在小很多。那时搬家一般都是搬到空置很久的空宅。而此项禁忌便是针对长期没人住,刚刚搬进的宅子说的。
长时间没有人住的房子缺少“人气”,所以民俗讲究搬新家需要“闹房”,这样房子才能有“人气”。如果没有“闹房”,则人气不足。赏月之后再吸收月中阴气,则不利家宅。
而现今这种前脚搬走,后脚搬入的情况,则好的很多。
月饼必须是圆的
《帝京景物略》有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中秋节陈列月饼果品拜月的时候,要求月饼和水果必须是圆的,以应团圆之意。
如宋《西湖游览志余》亦曾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当祭祀完成之后,在家人分果品的时候,也不能将果品月饼直接切,要切成如莲花瓣状犬牙交错的样子。
上一篇: 王氏伸筋壮骨胶100粒瓶装:春天是生长季,常给孩子吃这菜,开胃下饭香,孩子更聪明不愁长到
下一篇: 肿瘤起源于何处是一个重要问题